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2023-08-30 00:33:13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元宇宙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为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启无限的想象空间。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xx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高度互嵌、融合共生的数字空间,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提供场域可能。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被分隔成“线上”与“线下”两种不尽相同的空间体验,高校辅导员要着力探索“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三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动融入大学生所在之处——元宇宙新场域,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大格局,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赋能增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元宇宙作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的价值意蕴

元宇宙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为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启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

数字身份带来的感知社交是元宇宙具身社交网络的重要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人们的交互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仍然客观存在,而发生改变的是存在方式与相互作用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思政工作成效密切关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以网络为条件而存在,同时通过网络交往实践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转变,其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在场”方式,这种精神交往为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可能。

1. 就高校辅导员实践发展而言,元宇宙新场域提供了超越传统现实场域的更多可能。元宇宙新场域天然拥有非排他性特质,对传统教育“非均势”结构是一种价值超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在传统现实场域有时候是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缺乏心与心的交流。另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生活场域,由于其隐蔽性和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会有更多的真情流露。简言之,元宇宙改善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

2. 就大学生素质养成而言,元宇宙新场域提供了满足现代多样化的感性需求。一方面元宇宙新场域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现实活动场域,碎片化分散了人们的深层次思维,理性趋向于感性,人们的多重角色在网络生活空间得到充分演绎,网络文化消费不断崛起和扩张,大学生的感性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元宇宙新场域是不设边界的意见广场,大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他们会因为共同的话题而聚集在一起,也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宣泄而踽踽独行,这种交往实践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相反这也为大学生素质养成提供了可能。

(二) 需求侧与供给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沉浸式的体验是我们对元宇宙或者未来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追求。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最初是用在经济领域,主要强调以供给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是一种基于需求侧的主动改革,简言之,需求侧意味着一种不平衡,供给侧意味着一种再平衡。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大学生的需求会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的课题,这些课题要得到确证,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供给。

1. 从供给的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客体”到“主体—主体”的逻辑演变,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把主体性置于主体间,强调“此在”,即和谐共存、相互融合。元宇宙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颠覆了等级化的不对称关系,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由单一主体向多元身份转变,极大地改变了园区现实空间的“位置”,角色发生变迁。一方面,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不再被客体化,作为主体的他们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实现园区现实空间不能满足的主体性要求,这种主体供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样态。另一方面,由于身体的不在场,网络社交的视觉景观又会造成表演崩溃,最终引起网络社交的失范。如微信群这一“熟人”社交平台,不同于微博这一“生人”社交平台,但都避免不了资本渗透,“符号社交”代替“现实交往”反而强化了社会等级,“圈子文化”应运而生。供给主体要把握主体间的情感互动,寻求网络社交的价值回归。

2. 从供给的方式上,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空间成了碎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情绪表达空间,网络语言从文字发展到表情包,供给方式上呈现符号化,增加了即时性和随意性,高校辅导员要提升网络语言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重构话语体系,突破“信息茧房”,进而更好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相反,网络涂鸦表情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形式的滑稽最终指向“审丑”泛滥,进而攫取他人的点赞、转发、收藏等回馈报酬,最终造成话语贫困,要重构话语体系,注重网络意义生产和网络文化消费价值,促进供给方式的优化升级。

(三) 旧场域与新样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

以现实和数字世界的相互融通为内容的虚实共生是元宇宙的重要特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世界是共同世界,人的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作为“新样态”的元宇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技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阶段。元宇宙新场域也呈现出新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大学生共同存在,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大学生进入元宇宙新场域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带来了机遇。

1. 从灌输范式走向对话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上更凸显交互属性。“教育源于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群体现象,也就是主客体交互的结果,高校育人力量与大学生对话范式凸显了这种交互属性,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高校辅导员融入元宇宙新场域,一方面更有利于“均势”对话和沟通,体现地位平等。在元宇宙新场域高校育人力量与大学生不再是单向度的“教—学”灌输,而是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教—学”“学—教”对话,一定程度上实现地位平等,最大程度上激发双方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双向互动,体现共享和参与。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属性,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向大学生的元宇宙新场域拓展,更重要的是向大学生内心世界拓展,这种对话范式是建立在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方面一吐为快的自言自语,如此才能更好融入元宇宙新场域。

2. 从规范性思维走向生成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上更强调实践属性。“思维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思维)不是“僵死”的,而是处在发展的绝对过程中,在“网络社会”阶段更是如此,是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高校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大学生进入元宇宙新场域,不断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从“技术实践”走向“道德实践”,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积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待新事物,打破规范性思维定式,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注重价值引领。大学生的思维虽然说是一种主观形态的产物,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实现对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帮助大学生生成高尚的价值追求。

二、基于元宇宙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

辅导员可以进驻大学生宿舍物理空间,但是不一定能走进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精神世界。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空间的过度迷恋,势必带来时间的消耗和现实空间的挤压,最终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化,这种忽视“人的存在”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现实困境。高校辅导员必须把大学生当成“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真实的人”而不是“虚化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遮蔽的人”去看待,突破现实困境,主动融入元宇宙新场域。

(一) 人的空场:混淆元宇宙“具体的人”与“抽象的人”,陷入社交圈层

在元宇宙新场域,要把大学生当做具体的人去看待。人的空场演绎自“人学空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虽然说元宇宙新场域具有隐蔽性,相对于园区现实空间,大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彰显自己的主体性,但是缺乏正确网络价值的引导,大学生会夸大网络的工具理性,开始追逐网络交往报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逐渐迷失自我,造成网络生活异化,“具体的人”缺场,最终导致主体性缺位。

1.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产生网络孤独。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既拥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又丰富媒介的创新发展,但是,网络工具理性的过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网络价值理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成瘾造成对时间的关注度和现实的敏感度降低,他们生活在没有情节和感情的元宇宙新场域并乐此不疲,这种刻意回避现实生活欲在网络生活中满足精神世界的行为,一旦回到现实,他们会倍感孤独。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虚拟空间聚集的都是“乌合之众”。“被邀请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这是他们并不孤独的一种证明”,大学生热衷于这种被邀请,并不断寻找邀请对象,甚至戴着面具各说各话,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是网络个人主义的直接体现,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主体性,造成更大的精神贫困。

2. 形式大于内容,追逐交往报酬。大学生网络生活源于对网络交往的强烈诉求,他们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图谱,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交往报酬的精神实践。一方面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交往,成本极低,只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成为主角,进行随意表演。这种自我实现满足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需求,然而这种表演的主观性势必会带来表演崩溃,缺乏正确引导的网络交往必然会带来交往失范。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主体夸张的表演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获得交往报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轰动效应似乎要来得更加容易,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为获得更多报酬,寻求关注而忽视交往内容的价值性。

(二) 人的虚化:混合元宇宙“真实的人”与“虚化的人”,坠入信息茧房

在元宇宙新场域,要把大学生当做真实的人去看待。人的虚化是大学生真实性的缺场,在网络生活空间人与人的交往依然是戴有色眼镜的,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关注或者被邀请都内含着资本、权力、身份的影子,所以在元宇宙新场域想和需求对象交往就要善于伪装,如此才能获得青睐,这种戴面具的行为,最终指向人的虚化。

1.资本逻辑充斥网络生活,造成精神贫困。网络文化消费在交往层面上讲,存在着资本优势,大学生网络炫富是资本逻辑运作使然,以获得关注和被邀请,满足虚荣心,以达到虚假繁荣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网络炫富往往与精神贫困相伴而生。为获得关注度和点击率,大学生存在出格行为以博得出位,这种以炫耀求关注的行为背后实质上是精神贫困,这种资本逻辑并不会带来精神提升和品位增值。另一方面炫富要求与求富需求客观存在。比如在微信群中为获得他人的好感,迎合他人求富心理,会通过发红包的方式去联络感情。红包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群成员交往,但是抢红包的过程实质上丢掉了传统红包的情感价值,甚至这种情感沟通被庸俗化。

2.身份区隔存在网络生活,酿成等级差异。“社交媒体非但没有拓宽我们交流的范围,没有加深我们的理解,反而强化了既成的社会等级和封闭的社会群体”,在元宇宙新场域,大学生的圈子文化存在着身份区隔,尤其在微信群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入群就代表着收入、年龄、外貌甚至价值、品位等要素匹配,否则就拒绝入群,但是随着微信群的增加,群聊的基本功能就不再是社交如同“全景监狱”。进入微信群以后,和谁聊、怎么聊,实际上也是现实身份的一种反映,这里边同样存在等级差异,这种微差异会愈演愈烈,比如群主发声,一般成员不敢贸然回击,如此一来,大家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难以形成有益社交。

(三) 人的遮蔽:混同元宇宙“完整的人”与“遮蔽的人”,堕入数字殖民

在元宇宙新场域,要把大学生当做完整的人去看待。人的遮蔽是大学生完整性的缺场,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虽然知识丰富,但是面对现实的压力无所适从,他们将自己视为网络生产者,更多时候是加工型生产者,通过网络再表演寻求社会认同,实质上是有残缺的精神逃兵。这种不完整性遮蔽了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定位,滋生了身份焦虑,“小清新”“佛系”“油腻”等现象遮蔽了自我,相较于现实空间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给高校思政工作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带来了现实困境。

1. 网络呈现。青年亚文化的流行与元宇宙新场域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又区别于现实场域的亚文化,当然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给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带来了困境。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实际上承受了网络时代带来的阵痛,比如网络成瘾、自我迷失、价值混乱、脱离现实等,他们喜欢民谣、热衷日韩青年文艺片、搭配低调简约的帆布鞋和白衬衫,清新淡雅,推崇一种“在路上”的“小清新”文化,以摆脱现实世界的条条框框。一方面网络世界为“小清新”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也会迷失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

2.网络魅惑。“佛系”是青年与网络深度融合而成的流行语,是根据情感需求进行的嫁接和重塑,这种意义编码是面对社会压力的一种自我矮化,成为大学生放弃抵抗的生活借口。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使他们随遇而安,这种“佛系”心态遮蔽他们应有的抗挫力,这种缺乏现实交往和人文关怀的孤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元宇宙新场域带来的社会焦虑感加剧了大学生的万事随缘的想法,这种“佛系”心态遮蔽他们的奋斗精神,依靠自我调侃寻求心理慰藉,找寻失去的情感归属。

三、元宇宙赋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进路

在现代管理活动中,“未来进路”既是管理运行的终结,也是管理运行的开始,具有检验和调节功能,尤其在元宇宙新场域下,这种“把关”就显得尤为必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防止大学生在元宇宙新场域处于恶性运行状态,高校辅导员必须进驻元宇宙新场域,以相同的频率,达到共同的成长,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大格局,最终引领大学生处于常规甚至理想运行状态。

(一) 同场域:主动融入元宇宙,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在围绕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知道大学生在哪里,然后与大学生“面对面”共在,围绕大学生保持共同在场。同场域的边界性和地方性决定同成长的广度和深度。元宇宙时代,网络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流途径以及行为模式,大学生逐渐成长为网络生活空间的弄潮儿,呈现“人在园区现实场域,心在元宇宙新场域”景观。高校辅导员如何乘风破浪抢占时代先机,“控制”元宇宙新场域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主动融入元宇宙就是要与大学生同场域“面对面”,突破交往边界,转向虚拟空间,丰富精神世界,最终推动元宇宙文化地方性建构。

1. 突破交往边界。交往边界的突破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辅导员融入元宇宙实际上是走出园区走进网络的过程,是网络扶贫的结果表达,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推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主动适应元宇宙的发展,走出园区。元宇宙的概念发端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学《雪崩》,而后以Facebook等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加剧助推,推动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在场”,而不只是体现在园区。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主动参与元宇宙文化建设,走进网络。元宇宙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它区别于传统文化的地方属性,是由不同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组成的多维世界,突破了园区交往边界,线上线下协同实现网络生活和园区生活的无缝融合。

2. 转向虚拟空间。大学生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在元宇宙新场域自由游荡是对身体的极大解放,但也带来了时间的消解,最终导致网络时间和空间的裂变。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大思政”观,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控制的场域空间,由现实转向虚拟。元宇宙视域下的虚拟空间,大学生交往更具开放性和广域性,把人性“广场式”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彼此结交更多“数字化”的朋友,一定程度上满足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元宇宙虚拟空间极易产生滥用自由的道德恐慌,高校辅导员要融入元宇宙,在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上,加强价值引领,使其由负面转向正面。

(二) 同频率:自动融合元宇宙,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行关照

其次,高校辅导员要知道大学生在做什么,然后与大学生“手牵手”共行,关照大学生同频共振。同频率的节奏性和方向性决定同成长的宽度和厚度。在图像增强处理过程中,会运用空间域和频率域结合的图像增强算法,对于空间域的图像处理主要是对象元灰度值的改变,其位置不变,而图像的频率域随位置变化。高校辅导员融合元宇宙,不仅是空间在场,同时要随位置变化始终与大学生保持同向同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在元宇宙新场域同频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呈现,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终结。高校辅导员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和矛盾,与大学生共同行走“手牵手”,达到良好的运行控制,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

1. 价值与工具同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总是伴随着网络这一工具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它主要存在于元宇宙新场域,有什么样的网络技术,相应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与其同步,这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同步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自动融合元宇宙要做到理想的运行控制,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不能过度超越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各要素的协调配合,特定内容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但是这种价值指向不能过度超越网络技术的能力范围,否则就无法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也不能过度落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事实上,新的网络技术需要过程适应和对原有价值定位的固守,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价值定位落后于网络技术的现象,高校辅导员要自动融合元宇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成,实现价值与工具同步。

2. 吸引与选择匹配。在元宇宙新场域,高校辅导员的吸引力与大学生的选择力匹配实质上就是高校辅导员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吻合。这种微交往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通过自动融合元宇宙,洞悉网络世界,去把握他们的网络需求,找到网络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根据大学生的元宇宙需求做好内容供给,推动内容供给的指向性与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相适应,留住大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议题设置的针对性、话语表达的感染力、传播方式的冲击度,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

(三) 同成长:能动融会元宇宙,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心服务

最后,高校辅导员要知道大学生想要什么,然后与大学生“心连心”共情,服务大学生共同成长。同场域和同频率共同指向同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结果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成长。高校辅导员融会元宇宙最终指向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旨归。高校辅导员通过寻找网络技术的温度,与大学生“心连心”共情,实现网络空间整合、网络资源聚合、网络师资汇合、网络功能耦合,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围绕学生。围绕学生是同成长的前提。围绕学生的宽度和广度,决定服务学生幸福感。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边界,高校辅导员能动融会元宇宙要从现实场域围绕转向虚拟场域围绕,一方面就是围绕学生的网络世界。反对教育与学生当下生活的疏离,就是要求教育要切入并指导学生的生活。高校辅导员之所以特别注重围绕学生的网络世界,是因为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网络文化的价值冲突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恰恰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进而能够抓住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绳索。另一方面就是围绕学生内心世界。在元宇宙新场域,虽然信息更加透明化,但是大学生的隐私应当保护,他们自以为是秘密的不想透露的东西,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应打破砂锅问到底。

2. 关照学生。关照学生是同成长的过程指导。关照学生的精准度和精细度决定服务学生的获得感。在元宇宙新场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划分被消解,重塑了单一主体的多元身份,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相对均势”发生。一方面就是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问题学生,网络成瘾会产生社交幻化,最终导致价值迷失,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预设,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辨别力。另一方面就是关照学生的共同身份。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身份被无限拓展,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潜在的施教者,高校辅导员要与大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同时高校辅导员既要主动“走进去”“沉下去”,还要学会“浮上来”,横向到边,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网络文化需求及时补给教育资源,全方位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