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经济学家张奥平: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理性积极,企业数字化技改是重要机遇

2023-03-16 09:43:40

文/戚梦颖

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与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等。

如何理解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市场又存在哪些新的机会,企业如何实现安全发展?


(相关资料图)

3月9日,在《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金融大讲堂系列直播课中,经济学家、创投专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了理性积极的态度;宏观货币政策除“精准”外,在总量上依然会充足发力;企业要正确理解现代化,重视绿色技改与数据安全。

理性积极

《报告》提到,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张奥平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出政府理性积极的态度。

在张奥平看来,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疫情期间国内居民和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等情况,以及参考全国31个省份5.63%的GDP目标加权平均值,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理性的。另一方面,给出清晰的增长目标底线而非区间,并综合考虑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的整体量化目标,也透露出积极态度。

谈及今年的宏观政策,张奥平认为,宏观货币政策在“精准”流向小微、科创、绿色等环节外,在总量上依然会充足发力。张奥平判断,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长目标未达预期,那么就存在运用总量工具的逻辑。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发力模式则更强调精准,也将会更多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各类再贷款等手段围绕特定方向的降息。

他还指出,财政政策提高了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意味着要继续落实“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经济发力点。

张奥平解释,在“三驾马车”中,作为外需的出口较难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因为欧美等市场依然处于通胀之中,终端消费需求受到影响。在投资中,财政政策要发力稳经济,其中的重要抓手就是基建投资,这并不仅仅包括铁路、公路、机场等“老基建”,更多是现代化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基建”。当前,消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报告》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报告》提出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其中,大宗消费指的是房子(住房改善)、车子(新能源汽车)。同时,张奥平认为,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将是生活服务消费的重点。2022年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也提到,要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以及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传统企业也能“专精特新”

“归本溯源,提振消费需要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张奥平表示,大量居民也就是消费者都属于打工人群,而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民营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超90%。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的预期与信心十分重要。

张奥平强调,此次《报告》提出“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民营企业家对于“真招实策”以及后续政策的细化落实可以有所期待。但张奥平也提醒,企业家要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要率先发力。“真招实策来了你才能接得住。”

除此之外,张奥平认为还有三个重点。一是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二是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要稳定市场预期,明确资本“红绿灯”。

谈及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和舆论支持方面,张奥平尤其提到,专家学者应该多为民营企业家提“抓住宏观政策机会”的建议,少提生产经营的建议。

在较受关注的房地产领域,张奥平分析,春节后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暖可能是“灵光一现”。因为相比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更严重。张奥平判断,最快到二季度末才能实现二三线城市房价止跌、房地产整体投资实现企稳回升。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存在哪些机遇?又要注意规避哪些风险?

“许多投资者和企业家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张奥平解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只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支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是新支柱,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则是基本盘。“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向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就叫现代化。”

另外,张奥平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产业的绿色发展,需要微观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最终商品的碳含量逐渐成为全球各国公司合作的“标尺”之一,对产品销售和上下游合作起产生影响。

张奥平强调,在过去两年,工业领域的降碳提质加大了力度,国家也将不断出台针对绿色低碳技改的补贴政策,但很多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张奥平补充,企业要重视安全问题。其中,数据作为最新的生产要素,企业要注意数据风险问题,加强数据安全意识。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