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保护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地见效,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而除了加强保护、推进政策体系完善的同时,也再次强调要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等,从而在多方面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意见》,以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
《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明确,并提出到2035年,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强调,要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非遗基础理论研究,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与此同时,胡和平表示,要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构建非遗传播推广体系。要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通过多元化的展现形式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从而走进千家万户。
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便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现阶段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从而促进脱贫攻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而非遗与旅游的结合也成为渐渐兴起的方式,非遗主题旅行线路、非遗夜市、非遗市集、非遗主题博物馆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在丰富旅游产品并成为旅游特色的同时,也让非遗有更多展示机会,进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
除此以外,各地在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并通过融入综艺、影视等多种文化产品,以新面貌拉近与更多人的距离。
以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无论是爆火的《唐宫夜宴》还是《清明奇妙游》等节目,在收获高热度的同时,融入的非遗元素,以当下观众接受的方式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让人们知道、了解并走近非遗。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过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在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方面,则共有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62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在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只是要保护,让其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同时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才能真正赋予其活力,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传承,获得更强的生命力。